“文件今天下,明天就可以出单据、出客户!”11月7日,中国银行广西分行行长杨展鹏称,广西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试点即将展开,中行已经做好充分准备。
此前,中行董事长肖钢10月底参加广西南宁举办的中国-东盟博览会期间,在当地召开由中国银行驻印尼、泰国、马来西亚、文莱、菲律宾、越南6国分行行长共同参与的海内外联动会议,研究中国银行在国内企业“走出去”及国外企业“走进来”之间的金融枢纽效应;博览会后,肖钢沿中越海陆边境展开调研,决定往东盟“下重子”。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今年4月推出,首选粤沪5城市,对手地区首选港澳地区和东盟国家,半年来业务推进不大;广西、云南正力争尽快成为第二批试点省份。
“这批试点,有了新的前提,局面将和首批截然不同。”中国银监会广西监管局局长熊良俊称,跨境结算只是人民币国际化背景下的一个配套动作,10月底召开的第十五届东盟峰会以及东盟与对话伙伴国系列峰会,力推清迈倡议货币互换多边化协议,启动了东盟地区“去美元化”程序。
中国向外部世界提供流动性
“人民币结算是个引子,可以带出一整套业务链条。”肖钢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承认,中行高度重视云桂方向的跨境结算。
他说,该业务国际联动性强。清迈倡议多边化协议背景下,人民币在东盟贸易充当计价和结算方式的比例已经足够大,有望产生可观的跨境结算量,经中国-东盟结算网络延伸到国际,带来世界范围的派生业务,让中资银行海外分支机构真正吃饱,最终达成全球战略布局。
杨展鹏认为,中国日渐扩大的人民币跨境结算,和清迈倡议带动的货币互换,都表现了国与国贸易之间一种“去美元化”结算倾向,两者之间,存在一种高效联动。
迄今为止,我国同韩国、中国香港地区、马来西亚、白俄罗斯、印度尼西亚和阿根廷货币部门签署的货币互换协议签署协议,整个互换总规模已达到6500亿元人民币。
“货币互换,可以理解为我国向外部世界提供流动性的一种策略。”杨展鹏称,人民币此前对东盟、蒙古、俄罗斯以及中亚的货币辐射力,完全是通过边境贸易、边境旅游等市场自发形式推动的,今年以来,国家将这种自发性纳入人民币跨境结算宏观政策轨道,和国际货币互换态势取得配合,一并成为人民币区域化和国家化战略的组成部分。
对此柬埔寨加华银行董事长方侨生颇有感触。方侨生介绍,目前在柬埔寨的中国承包商、供应商都要求用人民币结算,因为有升值趋势,如果是美元结算,中国商人在报价中会把报价做得很高,这种情形下,人民币普遍成了当地银行一种重要的存款品种,“量越来越大”。
东盟“去美元化”
“亚洲国家已经明白,单靠伦敦和纽约的货币调节机制是不够的。”联合国贸发会议副秘书长佩特科?德拉甘诺夫认为,此次峰会最大的一项成果,是宣布今年年底前实施清迈倡议多边化协议,单向援助将改为双向支持框架。
此外,两项旨在与IMF脱钩、进而“去美元化”的方案也得以出台:首先,将《清迈协议》下的区域外汇储备基金规模从原定的800亿美元扩大至1200亿美元。中日各承担32%,韩国承担16%,东盟承担20%。同时,建立规模为5亿美元的区域信用担保和投资基金,以促进亚洲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
其次,中国和东盟、东亚各国从建立独立运作的金融工具下手,于2003年、2005年相继推出第一期和第二期亚洲债券基金,以建立横跨8个成员的统一指数体系,改善东亚地区过度依赖间接融资的局面,目标是产生一个联动的亚洲债券市场,在美元债券外另辟天地。
时至今日,上述两项举措终于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中国是出资最多的国家。某国有银行知情人士透露,长期以来,中资银行海外业务拓展困难重重,和美元强势覆盖有关。此次峰会通过了多边互换、债券市场、外汇储备多项重大决议,“为人民币在东盟的区域化,起到清场作用。”
“中资金融的海外征途,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高度相关。”德勤华永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朱桉称,当前国际贸易“去美元化”态势,使得长期困扰中资的海外金融困境,有望出现改观。海外金融机构一旦形成气候,又将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人民币国际化或始于东南亚
“人民币翻盘,主要依靠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汤敏称,此次金融危机,导致整个亚洲增长结构的全面改变,中国和东盟之间长期以来的一些传统劣势,在此可能成为优势。
汤敏称,中国和东盟各国基本都采取出口导向型的发展战略,和欧盟、美日都存在较高的经济依存度,而彼此间生产要素流动性差等等,这些现象,都由欧美全球消费引擎而生。此次危机打掉了这一引擎,逼着亚洲各国迅速“撬动”内需,以弥补庞大外需消失的缺口,各国开始找寻“生产者和消费者”合一的角色,这种转变的过程,将自发导致亚洲“区域贸易流”地位的上升。
区域经济合作首先从基础设施合作开始,第十五届东盟峰会上,联合国亚太经济社会委员会预估,亚太地区道路连结约需耗资140亿美元。东盟尚在为此筹备设立基础建设发展基金,中方已率先设立总规模100亿美元的中国—东盟投资合作基金,并向东盟国家提供150亿美元信贷,其中优惠额度由原定17亿美元增加到67亿美元。
而中国力量的体现,则是人民币国际化在东南亚的启动。
新加坡国内大学东亚研究所资深研究员杨沐认为,中国银行作为人民币国际化载体,需要经历一个三步走的过程:先是国内本地银行,然后演化为区域性银行,最后发展为全球性银行。东南亚当前这种深度整合的态势,决定了中资区域性银行的生长,必须落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内。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兼上海总部主任苏宁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称,中资金融机构在东盟国家的拓展,总体说来仍处于初级阶段,和当前中国-东盟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不相适应。中国央行的做法是加强与东盟各国央行的对话和协调,进一步推动货币互换机制的多元化,加强资本流动尤其是短期资本流动的多元化,尽快形成一个亚洲债券市场,“中资银行在这方面要有使命感。”
美国汉普敦投资银行董事总经理李统毅认为,中方支持成立亚洲债券市场,体现了与周边国家共建完整的中国东盟区域汇率制度的意向;同时,通过投资放开、关税趋零、汇率扎平(通过货币互换)组合动作,以东南亚为跳板,锤炼人民币强结算地位,领头打造区域性金融市场,为下一步人民币的全球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