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立足于本国经济逐渐扩张

  金融危机波澜渐退,在过去的一年中,人民币出招频频,意图在货币格局潜在洗牌中争取先机。从之前的种种操作手法看,人民币国际化处在步步为营逐渐扩张的状态,这种策略选择与诸多经济智囊对于国际货币格局的支撑基础的了解是分不开的。人民币国际化作为一种“外功”,始终是立足于本国经济的“内功”。

  从美元欧元日元等国际化历程看,真正意义上的货币国际化本质上是一种在本国经济制度框架发展成熟与经济繁荣扩张后“功到自然成”的结果。人为设计与国内实体经济支撑互相推动,经历长期的货币竞争,最终形成了当下的国际货币格局。金融危机可以看做是美国制度安排漏洞的体现(当然,完美的制度安排亦很难设计),这一漏洞所造成的风险积累部分冲击了国际货币格局。中国出于经济发展的需要,抓住时机逐步扩张本国货币的势力范围,在所必然。但如何选择和执行人民币国际化的策略与路径,才能达到效果最优,这是一个问题。

  当前,中国的货币国际化依托于外贸延展与区域扩张,目前中国采取的策略包括货币互换与区域性货币结算。在诸多制度安排尚未配套,而企业的潜能未能得到高度发挥的当下,人民币国际化所能走的就是区域性的结算货币这一条中规中矩的路线。

  作为金融危机给予中国经济的教训之一,人民币国际化本质上是一种解决方案,这一方案力图将本国在危机中所遭受的来自他国的汇率变动的冲击降至最少,以期维护本国在经济动荡中的资产稳定性和交易平滑性。其经济效果预期可以让整个国家经济体受益,这是国家有动力积极推动这一制度安排的原因。但国家是否有足够的魄力去消除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一切现存的制度障碍,是一个需要观察的过程。

  从改革的规律看,改革最容易在防守薄弱,不危及既得利益群体或者甚至可以让既得利益群体受益的地方找到突破口。因此,在国内金融制度或者更深广地说经济制度短期内未有深化变革可能的局面下,寻求货币互换与一定额度的贸易结算,进入规模化的人民币国际化初级阶段,比起改革资本市场来得更容易,也就更容易推行。

  本年3月16日起,中国内地正式运行与香港两地支付互通安排,此举标志着内地与香港覆盖多币种的全方位的跨境支付清算合作机制的正式建立。之后的4月8日,国务院决定在上海、广州、深圳、珠海、东莞等五城市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但近几个月运行后的统计数据表明,交易和清算的总额并不够多,与之前的预期存在一定距离。除了各类配套措施没有提前预备的原因外,企业自身的竞争力与定价权,资本项目管制与境外人民币投资范围狭窄等也都成为负面因素。事实上,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只能作为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期铺垫,中后期如果没有微观经济的持续增长配合,很可能浅尝辄止,陷入不利局面。

  人民币国际化过程需要审慎和稳健地下好每一步棋,逐步探索各种可行性高的中间步骤,同时积累各种资源,最终到达货币国际化的爆发期。从中国当前的国内金融制度安排看,存在资本项目管制、资本市场不够深化和完善等问题,这些都会在中长期内制约本国货币国际化的潜力。中国需要通过构建国企民企平等地位和金融资源平衡分配来优化民营企业的发展环境,从而强化产品竞争力并扩张其对外贸易的定价权,同时逐步推进利率与汇率的市场化,构建并升级完整和规范的金融市场,降低金融交易成本。这样才能逐步在货币竞争中逐步占得先机。

  另外,人民币国际化的条件之一仍然是中国能否在中期内完善本国的资本市场,建立成熟高效监管严密的金融体系,这样才能为对接国际金融市场做充分的内部准备。否则,仅仅是希望在香港设立过渡性资本交易平台,同时保留国内的管制“围墙”状态,最终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中国资本市场与国际金融体系之间存在高强度的管制屏障,这一制度安排对于中国的金融稳定是必要的,但同时也阻碍了本国货币走向国际化的进展。部分专家献策通过在香港建立人民币债券市场等来创设一个过渡性缓冲性的金融交易平台,以加强人民币在资本市场的辐射能力,但中国能否在较短时间内出台配套的措施来平衡潜在的境内外汇率差价的影响,这是一个问题。

  因为,更深层次的人民币国际化可能对货币政策独立性提出挑战,国家政策选择是,人民币国际化可以去推行,但不能过猛以致危及现有的政策操作空间,这无疑又限制了人民币国际化的进度。按照项目管理的经验,缺乏明确时间概念的规划在实施过程中更容易被拖延。因此,严格意义的人民币国际化不仅自身需要明确的时间表,以及做好出台应对各种潜在局面的措施的准备,同时也应该对与之配套的国内金融制度的安排出台时间表,两者同步推进。

  中国的国内金融制度应该以力图提高各类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为第一原则,这样自然会吸引更多的境外资本力图参与进来,而不是简单人为地推动一种名义上“国际化”局面的形成。日本早期也曾规划过日元国际化问题,但后期因为经济后劲不足而举步艰难,始终未获得更大的突破性进展。中国要避免这点,获得经济持续发展动力,必须调节经济结构,这仍然是“内功”课题。人民币国际化的阶段性成就,还是要归结到本国微观经济组织的活性上,后者主要取决于人力、资本和技术等各类资源的配置效率。

  没有实体经济的强劲发展,人民币国际化会成为无本之木。只有在前者迅速在国际中获取优势地位的同时,配套性的人民币国际化这一制度安排才能获取足够的操作空间。否则,人民币国际化就只能在区域性的结算安排中占据一席之地。可以继续获取战术延展的空间,但在战略扩张上则容易进退维谷,最终只能以类似“这是一个长期性的过程”的描述性语句结尾。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微信:118116889。
货币动态

人民币国际化央行准备好了吗

2009-9-21 9:49:45

货币动态

美元能否一夜翻身?

2009-9-22 9:49:47

搜索